微软推出Visual Studio Code Serv...
文:向駿(智利國家政治及戰略研究學院〔ANEPE〕教授、中華戰略學會理事、《拉丁美洲經貿季刊》創刊總編輯)拉美研究,兩岸天差地別2021年12月,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佈了《博士、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》,擬在「交叉學科」門類下新增「區域國別學」一級學科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至於增村先生為何以貓取代人類呢? 增村先生在2016年的一次訪談之中,透露本身是愛貓人士,養貓四十年,陸續養了超過三十隻貓,他親近貓的契機是年輕時看到電視的報導,有人為了研究水俣病,以貓做實驗,看到被實驗後痛苦不堪的貓感到極為憤慨,進而轉為愛貓養貓,他認為貓是從大自然來的使者,人會因為人際關係感到疲憊,但貓總是活得安適自在,不會因為貓關係煩惱,而且面對死亡也不會驚慌掙扎,這些都是他從貓身上學到的。
賢治作品中的萬物眾生都是同等,動物也可能為人類帶來啟發,例如童話〈大提琴手高修〉,同為東北地方出身的增村先生在這一點與賢治是共通的。現在我們知道銀河和銀河系是不同概念,但是對當時的賢治而言,銀河與銀河系都是宇宙,或說空間的最大範圍,同時也是宗教體系、信仰的依歸,例如他在〈農民藝術概論綱要〉一文提到「所謂正確而堅強地活著,就是在自己心中意識著銀河系,且呼應之」。鐵道的原型則是賢治喜愛的岩手輕便鐵道,岩手輕便鐵道於1915年開通,當年運行於花卷和仙人峠之間。原作中賢治描述銀河的文字優美、壯闊、意象豐富,增村博於一九八三年將這部圖像化難度極高的作品畫為漫畫,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改編版本,並催生電影動畫綜上,或許可以推測他為何改以貓作為漫畫版的人物。
不管您是否為愛貓人士,透過閱讀這本不論故事或對話都如實重現原作的〈銀河鐵道之夜〉漫畫版,都能輕鬆且快速進入賢治代表作的世界,鄭重推薦給想認識宮澤賢治的您。在被星星環繞的旅途中,他們遇到了捕鳥人、挖掘化石的人類學者、遭遇船難的師生……沉浸在無垠、寬廣風景的同時,兩人不斷討論「什麼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幸福」。美國勞動市場近期也開始出現裂痕,特別是原本求才若渴的科技業。
美國民眾在COVID-19大流行期間因加薪或投資賺錢而儲蓄增加,疫情趨緩後荷包大開,更常外食、出遊或從事其他娛樂活動,消費需求從貨品到服務始終旺盛,形成經濟一大支柱。員工跳槽蔚為風潮,企業為留才或求才而端出更優渥待遇,平均時薪加速攀升,7月年增率達5.2%。但聯準會偏好參考的是剔除食品、能源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(Core PCE)物價指數,油價下跌無助拉低這項數據,物價漲勢廣泛趨緩才有可能。如果通膨降溫比預期慢,聯準會又不想重蹈1970年代決策搖擺覆轍而持續積極升息,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恐怕難逃衰退命運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單看國內生產毛額(GDP)數字,經濟好像不太妙。
部分投資人預期,聯準會為支撐經濟,明年不僅升息會踩煞車,還會扭轉路線開始降息。但從最新就業報告觀察,正如鮑爾3月所說,美國經濟底氣足,經得起貨幣政策緊縮考驗,在充分就業未變的情況下,決策官員有持續升息的空間。鮑爾也已明示,後續利率決策將依經濟數據而定,官員見到通膨明確降溫證據前升息不會鬆手。許多人辭職或提前退休後不再回職場,以致勞動參與率低於疫情爆發前水準。
美國勞動市場有多熱,從勞工部5日公布的7月就業報告可見端倪。也就是說,壓制通膨是重中之重,經濟與勞動市場是其次。為壓制通膨,聯準會今(2022)年已4度升息,原本逼近零的政策利率回到2015年至2018年上一波升息循環頂點。為何單一數據會造成不同解讀? 首先,從GDP連兩季萎縮判定衰退只是分析師經驗法則。
文:尹俊傑(中央社駐紐約特派員) 「美國經濟衰退了嗎」近期成為熱門話題。如果連旺盛的就業與工資成長一起看,經濟又似乎離衰退有段距離。
根據最新數據,美國6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年增4.8%,高於5月的4.7%及聯準會長期目標2%。11月期中選舉到來前,冷門、艱澀的經濟數據預料會比以往受到更多關注,也更容易「走偏」成政治議題。
美國勞動市場復甦還達成另一重大里程碑:COVID-19疫情爆發後一度流失的2200萬就業人口填補完畢,歷時不到兩年半。不可忽視的是,聯準會3月才啟動升息循環,目前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為2.25%至2.5%,屬於不刺激也不拖慢經濟的中性水準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聯準會官員不大可能輕易轉念,除非通膨迅速降溫、經濟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大亂。不只民眾悲觀看待經濟現況及前景,愈來愈多經濟學家也認為美國經濟將在明(2023)年正式陷入衰退。在美國,經濟衰退始末是由國家經濟研究局(NBER)景氣循環認定委員會(BCDC)一槌定音,認定標準包括GDP、就業、民眾所得及支出、工業生產等經濟數據,而且不是馬上就下定論。
商務部7月28日公布,美國第2季GDP折合年率萎縮0.9%,延續首季萎縮1.6%的格局。GDP連兩季萎縮,符合技術性衰退定義。
鑑於物價尚未恢復穩定,聯準會今年剩餘3場決策會議預料會持續升息,經濟感受到銀根緊縮的壓力只會愈來愈重。但多數專家不認為美國經濟已衰退,許多媒體也只以衰退風險或憂慮升溫帶過。
但也因為供不應求,加上原物料價格在俄烏戰爭等因素作祟下飆漲,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衝上9.1%,創1981年11月以來最高通膨率。新聞來源 特派專欄 不管衰退來了沒 美國經濟都面臨難解習題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要不要調低中國商品關稅?拜登進退兩難、怎麼做都失分 美國GDP連兩季萎縮陷「技術性衰退」,拜登信心喊話:經濟走在正確道路上 無論拜登中東行取得什麼成果,都跟深陷通膨之苦的美國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台海局勢升溫促美日台組「半導體鐵三角」,韓國左右為難、歐盟動向待觀察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美國7月非農業就業人口激增52.8萬人,創2月以來最大成長,且比市場預期多逾一倍。Google與蘋果(Apple)等大廠徵才轉趨保守,Netflix、甲骨文(Oracle)及股票交易平台羅賓漢(Robinhood)則相繼裁員。這段期間,占經濟產值約三分之二的消費支出穩健,更重要的是,勞動市場持續吃緊,聯準會主席鮑爾(Jerome Powell)甚至以「火熱」形容。通膨侵蝕民眾消費力,加上聯準會積極升息拉高借貸成本、美股走勢低迷,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6月掉到史上最低點。
聯準會期盼經濟「軟著陸」,也就是壓制通膨之餘避免經濟陷入衰退,但有太多因素不在官員掌控中,包括供應鏈、原物料價格為壓制通膨,聯準會今(2022)年已4度升息,原本逼近零的政策利率回到2015年至2018年上一波升息循環頂點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文:尹俊傑(中央社駐紐約特派員) 「美國經濟衰退了嗎」近期成為熱門話題。
勞動市場連19個月擴張之餘,失業率從維持4個月的3.6%下滑至3.5%,追平2020年2月COVID-19掀起失業海嘯前的半世紀低點。美國7月非農業就業人口激增52.8萬人,創2月以來最大成長,且比市場預期多逾一倍。
美國民眾在COVID-19大流行期間因加薪或投資賺錢而儲蓄增加,疫情趨緩後荷包大開,更常外食、出遊或從事其他娛樂活動,消費需求從貨品到服務始終旺盛,形成經濟一大支柱。單看國內生產毛額(GDP)數字,經濟好像不太妙。但聯準會偏好參考的是剔除食品、能源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(Core PCE)物價指數,油價下跌無助拉低這項數據,物價漲勢廣泛趨緩才有可能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聯準會期盼經濟「軟著陸」,也就是壓制通膨之餘避免經濟陷入衰退,但有太多因素不在官員掌控中,包括供應鏈、原物料價格。聯準會官員不大可能輕易轉念,除非通膨迅速降溫、經濟明顯惡化或金融市場大亂。
美國勞動市場有多熱,從勞工部5日公布的7月就業報告可見端倪。但多數專家不認為美國經濟已衰退,許多媒體也只以衰退風險或憂慮升溫帶過。
不可忽視的是,聯準會3月才啟動升息循環,目前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為2.25%至2.5%,屬於不刺激也不拖慢經濟的中性水準。如果連旺盛的就業與工資成長一起看,經濟又似乎離衰退有段距離。